|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对传统审美理论的颠覆进行初步分析,围绕艺术的整体性、意象化以及人文精神展开探讨,来说明现代艺术在受到社会进步的影响而更重视创新和个性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审美理论既有冲击又有传承和突破。这一发展对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艺术;传统审美理论;创新;圆;意象化;人文精神
传统审美体系不断受到新兴艺术流派的冲击,现代艺术的发展究竟是与传统审美体系背道而驰还是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去糟取精?在对艺术美学的不断学习中加深了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刨析了在现代艺术流派的发展中,在技术和手段形式上对传统的颠覆和突破。新媒体等新兴媒介所占的比重在日常生活中地位凸显,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内在含义并不受到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制约,依旧是建立在传统审美理论基础上进行升华的艺术成果。如何让二者更好的相融合为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艺术探索之路上恒古不变的主题。
一、现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艺术而言的,与古典艺术、古代艺术相对。受到了时代背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题材和内容也进一步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
1、现代艺术的形成
印象派是现代艺术中绘画的发端它的出现是西方艺术划时代的里程碑。印象派的产生使得西方几千年完善起来的古典主义严谨造型观念被打破和摒弃。在印象派之后发展起来的诸多现代艺术流派的先锋艺术家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先河。从新现代艺术理论派的形成而衍生出了之后的众多现代流派。在面对人生时,艺术家们坚信人的意识被过多的概念装饰得已经不真实了,唯有潜意识领域才是最真实的领域,这个领域从未被表现过,画家着意于这个精神世界,创造了超现实主义绘画,这种绘画以表现反逻辑常理的物象组合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潜意识世界。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变化都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其间,不乏与之前的传统审美理想发生冲突。西方现代艺术从它开始的那天起,藝术的目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艺术目的是再现客观自然的世界。而现代艺术是表现艺术家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这种表现,体现在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了艺术的内部和艺术本身。
2、现代艺术的发展
后现代艺术、现代派美术、实验艺术、先锋派、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等等都属于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在题材、技巧上更加标新立异,在进一步发掘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越发注重了主观情感的抒发。促使现代艺术发展的基本性质是创造,以创造、创新为其主要特征。这便意味着现代艺术所将面临的是不断的革命和挑战,也昭示了其对当代社会所具有的否定和批判一面,由此导致了艺术的不断变化。不同于科技的创新,现代艺术的创新更多的体现在突破现有局面的一种纯粹的创造。越是超常奇特的画面其创造价值就越大。往往在当时期的大众眼中这些画作是怪诞的、不合情理的作品。西方现代艺术中所流行的“后现代”便是针对在此之前的极端理性原则的新的创新。现代艺术侧重揭露当代一些热门的社会现象,充当了大众的照妖镜。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反射出社会问题的存在。用一种特殊的视角和耐人寻味的深度来揭露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来展示新时代主客观更相融合的内涵。由此传统审美理论面临着现代艺术的愈发严峻的挑战,传统审美理论在这一冲突下需要进一步调整重新建构更加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宗的宗教哲学理论的影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背景和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
1、东西方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在思维特点上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西方更注重客观逻辑性的审美理论。而东方美学思想的确立更注重过程和时代以及历史背景的影响,更注重对自身内在进行主观的审视。现代艺术具有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审美的意识、意象和特征构成了冲击,并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传统审美理论体系的特点
相较于现代艺术,传统审美理论更重视艺术的整体性、意象化以及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原型,是传统审美理论体系构建的整体特征。叶朗先生在其《中国美术史大纲》中提出老子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并不是要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现代艺术的发展就要具有自觉的超越意识,要有广大,有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在放大个性的同时也依旧相融于传统审美理论的思想体系之中,其最大的颠覆很大程度上表现于,现代艺术在意识到要归于传统审美这一整体而浑圆的理论体系的同时通过更多的手段更广的途径来试图打破这一恒久以来规整的圆的范畴。
三、现代艺术与传统审美的交融
1、意象化思维
朱寨论文说“艺术思维就是意象思维”。无论时代如何的飞速发展,意象化的人文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东方思维模式里扎下深根。因此,在对传统审美理论产生冲击的同时现代艺术在很多时候也必不可少的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汲取养料,寻找自己的创作的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艺术意识和观念上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有了颠覆的同时其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意象化,是我国古代哲学、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古至今意象化在艺术构思中的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最早发源于《周易·系辞上》中“圣人立象以尽意”一语,后经庄子、王充和王弼等人的论述,逐渐丰富、成形。第一次把意象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这样写道:“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中国传统审美理论认为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必须经过净化和深化,通过含蓄蕴藉的途径予以表达。艺术家要借助“象”来兴发感动,借助感性形象来表达深层意念,激发内在生命冲动。艺术家通过“观象取意”和“假象见意”使内在情感获得感性化载体,最后通过“立象以见意”将心灵虚象化为实象。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意象论正是通过表现微妙玲珑的意象,通过艺术家的“内心营构之象”,在心灵的融冶中创造艺术家体验中的艺术世界。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对传统价值的否定所确立的新价值,取消了审美趣味,无深度,纯形式,诉诸观念,而且不断更新,容不得艺术家来展示创作的个性”。
现代艺术的个性和风格,相较于传统更容易被消解在世界一体化的最新潮流里,流行以一种迅猛的态势侵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反之也往往造成了大众走马观花的心态新的潮流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记。现代艺术的发展追求个性的自由前卫推崇艺术的独创性,但如何使不同流派的现代艺术在潮流面前保存自己的创作个性,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更鲜明的烙印也已经成为其急需反思的问题。高行健曾在书中指出,“新如果找不到独特的造型手段和艺术表现,这新只能是一番空话。”现代艺术在时代进步的推动下不懈的进行艺术创新和探索,需要确立一种更明确的观念即在追赶和超越潮流的同时也要不忘在传统审美艺术中寻找创作突破口,取其精华以服务于更切近现代社会需求的新艺术的发展。
2、人文精神贯穿于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发展
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较为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即使是当代在现代艺术手段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之下,更具有内涵更体现人文精神的创作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大眾的共鸣。现代艺术的发展更多的与流行相挂钩在打破传统审美理论的圆形体系的同时以更多更广的大范围提升大众审美为目标而形成了新的圆形审美理论体系。现代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小范围人群的赏玩,更多的考虑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较重视对生活和创作的精神感悟。力求使现代艺术贴近大众整体,不仅仅是艺术家本身而是通过艺术作品揭露社会问题寻找形成的原因与大众一同寻求突破,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带领大众一起提升审美修养,提高艺术境界。现代艺术真正追求的,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寻求对人生本质或原理的感悟,对看透人生,洞查人生要义的感悟。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艺术发展的脚步也日益加快。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应运而生,新媒体和流行元素的冲击使得现代艺术极具个性和新意,更加多元化,并逐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然而传统审美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意识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本质。现代艺术与其说是颠覆了传统不如将其视为传统的升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展了跨专业的创作,甚至也出现了大量艺术与现代科技相接轨的现代艺术作品。绿色可持续的新审美理论体系也在当代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被人们提出和重视。不同历史时代的审美理论都会有新的展开,因为不论是艺术理论还是艺术实践都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其发展态势也仍是以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审美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向上,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23.
[2] 叶 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3] 朱 寨. 艺术思维就是意象思维[J]. 文学评论, 2003(3):23.
[4] 范文澜.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505.
[5] 高行健. 现代性成了当代病[J]. 美文, 2009(1):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