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收起左侧

从《堡垒》看德莱塞与基督教文化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028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36

发表于 2022-2-27 1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作者与主人公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走遍芝加哥、匹兹堡、纽约等大城市,广泛深入地观察、了解社会,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44年德莱塞被美国文学艺术学会授予荣誉奖。《堡垒》反映了德莱塞晚年对宗教哲学的兴趣。《堡垒》写的是一位虔诚的教友会教徒苏伦·巴恩斯的“美国梦”实现又走向破碎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内战以后的经济起飞年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青年男女对人性的追求以及传统家庭、传统道德、传统宗教观的没落。《堡垒》于作者死后出版,在美国引起很大的争议和轰动。《堡垒》从产生创作动机到定稿前后达31年以上。德莱塞这样严肃、厚重的创作风格对后人启迪颇深。这和今日世界各国文坛相当普遍的浮躁之风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美国有评论家指出,对作品的主人公之一,银行司库苏伦·巴恩斯这位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德莱塞在笔下倾注了无限的同情,而并未采用嘲讽的态度。
苏伦·巴恩斯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信徒,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相信上帝的“神之光”。和他的父母一样,苏伦·巴恩斯生活简朴,勤奋诚实,追求财富的累积,杜绝享乐主义,是典型的世俗化的清教徒。
苏伦·巴恩斯认为世界上真的存在“神之光”,且“神之光”具有拯救苍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苏伦的虔诚体现在他对于财富、爱情、工作上的态度,一切他都按基督教的教义来执行,从来不越雷池一步。在财产问题上,正如原著里面所说的那样,“财产的累积与维护,是众生正当的功能与成果”。
简言之,在苏伦的信仰里,只要他不违背上帝的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财富和拥有财富是他应得的成果。在清教的教义里也表明了对于财富的坚守只要在教义的允许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的。而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财富,那么这个人将永远活在罪恶的世界里,若想获得上帝的原谅和恩惠,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辛勤劳作奉献自己。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也指出清教与工作间的密切关系:新教财富观认为,人们辛勤致富的目的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仅当财富诱使人无所事事,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时,它在道德上方是邪恶的;仅当人们为了日后高枕无忧的生活而追逐财富时,它才是正当的。”由此可见,一个虔诚的教徒采用合理的方式获得财富并且积累财富是为了显示自己获得了上帝的恩惠。杰斯特斯·华琳,即苏伦的岳父,在这一点上是坚信不疑,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在他看来,“资本家所做的事,完全只限于本阶级的人所相信的或赞同的,他们才去做”,换到他们清教徒身上一样适用。苏伦也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是苏伦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财富对于他来说,只要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能够不让自己在财富上过多地烦恼和伤神就可以了。
二、梦想的实现与破灭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小说里,德莱塞写道:“一个男孩子与一个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其中所包含的奇迹与美,足以使得两方面都得到快适、宁静与力的奇迹与美。”是的,主人公苏伦是一个相信爱情的人,爱情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行走的方向,同时也让他明白了工作与财富不过只是身外之物,人活着只要有心爱的人相伴,能够快乐幸福就足够。苏伦是为了爱,为了静静的幸福而生的人,不是为了虚荣,为了炫耀而生的人。当苏伦遇到自己生命中那个对的人——琵尼西阿以后,他就开始遵照“神之光”的教诲,努力辛勤地工作,为了能够娶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苏伦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苏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在华琳家的地位逐渐升高。在华琳的眼中,苏伦是一个可靠的男性,工作勤奋,为人诚恳,可以是女儿的归宿。于是,苏伦实现了自己从小的梦想,娶到了心爱的姑娘。其实这一切的美好结果都是苏伦自己的努力拼搏,但是在苏伦看来,这是上帝的恩惠,是“神之光”的指引。苏伦正是对上帝的告诫时刻铭记在心,在他人生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始终是上帝信条在指示着他前进。
信仰上帝的伟大与尊严一向是苏伦生活及工作中的指导原则。苏伦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这个梦想的实现,更加使他对上帝的恭敬多了十二分。在工作中,他越发勤恳和敬业,恭敬人,彼此谦让,与人相处时努力做到不引起人家的责备;在生活中,他帮助弱小群体,奉献自己的财力和物力,而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却一点怨言也没有,反而因此感到无比的满足和骄傲。苏伦也正是凭着这样一份坚持才构建了自己婚姻的幸福甜蜜,家庭的和谐美满,可以说,在婚后不久的这段时光,应该是苏伦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
苏伦的“美国梦”始终是自己坚守上帝的意愿在生活,苏伦对于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也持有同样的态度。他主张家庭和谐,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上诚恳、真实、正直、仁慈的道路,他这个时候有点像一个专制主义的父亲,希望孩子们好,然而,现实却总是与理想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事实上,等到苏伦的孩子们即将走入成人阶段的时候,苏伦的美好想法一一被残酷的现实给打破了。苏伦的大儿子与二女儿在人格和性格上是按苏伦的意向去发展的,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没有违背苏伦这个作为父亲的意愿,但是在心灵与思想上却不虔诚、不敬畏上帝。在苏伦的子女们中,甚至出现了完全背弃上帝教义的现象。苏伦的大女儿和一位已婚的大学教授保持着非婚的亲密关系,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做了教授家庭生活的第三者,这在上帝的旨意里面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她严重违背了清教徒的道德。苏伦的小女儿不满于家庭的沉闷和教条,离家出走,并且在婚前和自己的男朋友同居,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人们可以理解和想象,毕竟这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年代。但是放在苏伦那个保守的家庭看来,这是极为不道德的一件事,很有损家庭的颜面。苏伦的小儿子更是不满足于现实家庭对于性的压抑,犯了强奸罪,最终没有逃脱自己思想的谴责而选择了自杀。这些家庭的不幸使得苏伦那坚如堡垒的信仰发生了动摇甚至有些崩溃。他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万恶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苏伦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苏伦悲剧的产生是当时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责任。年代的不同导致苏伦和其子女所面对的社会诱惑及人生理想都有差距。检查40年代美国文学发展的结果,显然是不能使美国人民对此表示满意的。美国的资产阶级文化再次证明了它的贫乏与堕落。造成苏伦“美国梦”悲剧的原因:一个是苏伦生活的这个社会,已经从以前的生产积累型社会转向今天的消费型社会;另一个是清教禁欲伦理让位于世俗的消费伦理。但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消费时代产生的必然结果。
三、德菜塞与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带有原罪的。其教义认为,人的身体、财富、灵魂乃至爱人都是神的赐予,这种爱是普世的爱,要求爱人如己。信原罪《圣经》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犯了罪,传给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赎。
在所有的被造物中,唯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只在人的鼻孔中吹了一口气,每一个人都拥有上帝赋予的宝贵灵性生命和自由意志。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爱每一个人。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神让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神爱世人,在神眼中,穷人、富人无分种族肤色都是他拯救的对象。宽容思想在基督的新创造内有进一步的发展,宣告上帝不仅是犹太民族以色列的上帝,也是全人类的上帝。如果人辜负了上帝的爱,背叛了上帝,就应接受惩罚。但上帝对人类是宽容和大爱的,神赦免了人的罪,且使人因信成为他的儿女。基督带来的《新约》信仰成全《旧约》律法对人的要求,建立基督对旧约摩西律法的重新诠释。摩西律法对罪人要用“以牙还牙”的手段来惩罚。到了基督降生后的新约时代,上帝的宽容仁慈和怜悯在基督里得到了彰显。
德莱塞对于苏伦的信仰本身是持赞同态度的,只是认为它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该不能那么僵硬和老化,需要适当地调整。也正是因为他的这样一种固守,导致了其子女的背离,事实上,苏伦也意识到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作者本身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对于宗教和责任太过于看重的话,他们会因此死掉。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他不反对,只是清教徒的固执太过了,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加以变通。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德莱塞对于现实物质主义的批判,批判人们只重视物质享乐而不追求精神修养和人生的信仰。
随着20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美国已是今非昔比,“苏伦就将美国梦以其最原始的纯洁性复活,但支撑这个梦想的社会却一去不复返了”。人世间有些性格与崇尚实际或是唯物的倾向不同,这类性格很早便沾上了理想的苗,从此便永远也甩不掉,这是生来便如此的。在这些人看来,世界绝不是多数人心目中所谓的物质所构成的实际的东西,反之,却永远是有声有色而优美的东西,只是多数人对这个世界适应的程度不够,对人而言,也缺乏那一种同情的了解与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却正是另外一些人所热切追求的。
德莱塞在《堡垒》里表现的人们对上帝认识的变化其实也是他自己对宗教的态度,表明他坚持人道主义的道德观。“我一向坚信普通的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美国的和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是他们自己命运的保卫者,是他们自己前途的创造者。”这是作者在小说里的原话,可见德莱塞对于人的信仰始终不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