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收起左侧

节后健康从“心”开始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978
主题
42
精华
0
墨水
112

发表于 2022-2-27 19: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话用在“空巢”老人的身上也是真实的写照——春节期间与子女团聚,年过完了晚辈离开,老人又回到独守“空巢”的状态,难免产生失落情绪。另外,春节儿孙回家过节,不少老人太过高兴,忙前忙后累出了病。根据往年各大医院急诊科的统计资料,我们会发现每年春节前后是心脑血管的高发期,其中,“空巢”老年人所占的比重最大。
过年过出“心”病来
年后,记者前往一些医院打探,发现门诊部老年患者扎堆,住院人数激增,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疼痛科、心理科。仅初七一天,某医院心内科就做了14台老人心梗手术。
“平时子女常忙工作,很少能回家,终于挨到过年,能一起聚聚了。”躺在心内科监护病房里的、82岁的王老太太说。从初六开始,王老太太的子女陆续重返工作岗位,老伴去世得早,家里只剩她一个人。昨天晚上,王老太太就感觉背部有些疼,胸闷气短。“用手机拨出儿子的电话,虽然意识清醒,但说不出话来。”该院心内科一科主任医师方毅民说,老人突发心梗,就医时已经昏迷,当时情况非常危急,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该科室住院记录显示,除夕那天,心内科两个科室病房只剩下60多名患者。“现在仅心内一科的病房就有121名患者,其中一大半都是老年人,而且初六之后,老年心梗患者突然增加了很多。”方毅民说,整个心内科现在的住院患者有230多人,是节前的3倍多,其中超过七成是六旬以上的老人。方毅民分析,节后出现老人扎堆住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身体上的过度劳累和子女节后离家造成的心理落差。“空荡的家让老人一时难以接受,‘闪着’了。”
国外一项研究材料表明,在节后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要比其他任何一天都多20%。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每一个节日长假之后都是其最脆弱的时候,特别是在像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之后,更是他们心脏健康问题高发的时候。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孤独、抑郁感往往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一方面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春节期间,在外地的子女全部回家团聚,这让69岁的张女士备感欣慰。随着假期结束,子女们陆续离开,张女士患上“心病”,连续几天寝食难安。
“已经快两天没吃东西了,我回来了,她才开始吃东西。”张女士的女儿李丽说,她2月18号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说她和哥哥离开家后,她母亲一直心情郁闷,现在开始不吃东西了。一开始,李丽和哥哥以为劝劝就好了,结果快两天过去了,母亲还是没胃口吃东西。不得已,李丽只好请假赶回老家,母亲才喜笑颜开,开始吃东西。
“孩子们一离开家,原本热热闹闹的家忽然变得冷冷清清,心里一时间难以接受,想想就想哭,还总是控制不住。”张女士说,因为心里难受,一直没胃口吃东西,晚上也睡不好。
浙江省杭州市疾控中心心理学博士汪永光介绍,张女士患的是“空巢综合症”,这在传统喜庆的春节后,空巢家庭(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最容易出现。老年空巢综合征是老年人在子女成家立业独立生活后单独居住,由于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种综合症,在中国精神病学中属于“适应障碍”的一种,是老年人的一种心理危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如果老人的空巢情绪迟迟得不到解决,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迅速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
“双心门诊” 双重呵护心健康
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组织的、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告中,99.1%的因心理疾病引起的心血管症状的患者都不会主动看心理科,而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如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很少描述害怕和焦虑等情绪,面对各种正常结果的检查,常常被解释为“没病”或冠以“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但反复发作的事实使患者怀疑自己得了“怪病”,继续辗转于各大综合医院求医。针对抑郁焦虑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率高,且易被忽略的现状,国内很多医院已通过开设“双心门诊”等方式对心脏病伴随心理障碍者进行干预。
其实早从1995年起,本刊编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就开始在他的心血管病专家门诊中加入“双心”理念。胡大一教授曾遇到过这样的患者:一位46岁的企业家,由于不愉快的事而使心率经常加快。为此他取消出差、会议,停止工作,到许多大医院求医,CT、核磁等先进的检查做了个遍,但什么毛病也查不出来。后来别说工作,这位企业家甚至都不想活了。到胡大一教授的“双心门诊”后,被诊断为重度焦虑。治疗3个月后,企业家的工作生活恢复了正常。另一位50多岁的女性,先前由于心肌缺血而被诊为冠心病。从医生那里得知,冠心病患者有猝死的可能。从此,她先是到处看门诊,后来住院治疗,接着卧床不起,最后下岗丢了工作,一病20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胡大一教授,在检查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胡大一教授怀疑她患有心理疾病,会诊为重度抑郁症。经过治疗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谈起这些病例,胡大一教授深有感触地认为,这是由传统的医学模式造成的。传统医学模式的特点是:医生只重视躯体,不重视心理;只重视医术,不重视言语。医生的不解释、乱解释以及不合适的语言,无形中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情绪,从而产生心病。虽然目前多数医院都设有心理门诊,但患者通常不会自己想到要去看心理科,他们头痛只会想到去看头,脚痛也只能想到去看脚。胡大一教授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一边的诊室人满为患,一边的诊室却门可罗雀,没有患者。在现有的医学模式下,心理门诊和心脏门诊以及其他门诊处于割裂的状态。为此,胡教授提出建设“双心门诊”:将心理科的医生请到心脏科会诊,同时又让心脏科的医生接受心理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患者看病。在此基础上,再将基础、临床、预防等学科综合,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现在,“双心健康”的新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所关注。在“双心门诊”,医生一方面询问患者心脏病的进展,另一方面让患者做一些心理量表。根据测试结果,将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成“轻、中、重”度。对于轻度患者,心脏病专家将疾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心理专家会告诉患者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中、重度患者,还会辅以药物治疗,以消除抑郁、焦虑症状。
如果您属于下面3种情况中的1种,就可以去“双心门诊”:
1.未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但是有类似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比如胸闷、心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等。
2.心电图存在早搏或轻度ST段改变,不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比如胸闷、心痛、心悸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者。
3.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症状者。
节后“护心大餐” 助您回归健康生活
节后子女陆续离家去外地工作、上学,不少老人的心里就像突然被掏空似的。怎样才能填补失落的内心,远离心脏病的威胁呢?下面几道“护心大餐”,将助您回归健康的生活状态。
一、心理有准备
任何人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对身体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为了让空巢老人在节后不空“心”,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唐记华建议,老人节前就要有节后离别的心理准备,以便节日氛围散去后,能够尽快回归到平日的生活状态中。同时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独居老人要多与邻居沟通,邻里有事要多帮忙,处好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跳广场舞、外出散步,或与其他老人一起打一打麻将、聊聊天,扩大生活接触面。老人自己也应培养一两种业余爱好,并投身其中,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些都可以有效冲淡孤独、悲观、烦躁等负面情绪。
二、多晒太阳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新一项研究发现,超过1/4的青少年和大约1/3~1/2的成年人因为晒太阳过少而导致体内维生素D水平偏低,不足50纳摩尔/升。美国健康指南建议的维生素D最低标准为75纳摩尔/升。美国研究发现,维生素D含量低的人群罹患心脏病、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更高。多项研究也证实,在紫外线比较缺乏的冬季,患心肌梗死的患者会明显增多。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欣介绍说,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太阳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内的氮被释放进血液中,从而降低血管中的压力,达到降压的效果。但是要注意,过度暴晒也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所以不建议大家为了防止心脏病长时间晒太阳。上午10~11点晒太阳更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这时空气质量更好,太阳紫外线也相对偏低。
三、每天多走2000步
英国莱斯特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的学者发现,每天多步行2000步就能将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降低8%,这一锻炼量相当于每天散步20分钟。如果每天能多步行40分钟,就能将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6%~20%,这个效果等同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结果显示,无论一个人是否喜爱运动,只要在日常生活运动量的基础上,多散步20分钟以上,都能一定程度地起到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钱春发提醒说,对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人来说,不宜饭后散步。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大脑供血相对减少,易出现轻微的缺血,可导致头昏、乏力、眩晕、肢体麻木,有昏昏欲睡的感觉,此时散步易出意外。饭后散步前,最好休息一下,静坐30分钟再活动;散步以速度适中,不觉得疲劳为宜,每次20~30分钟,运动量不要过大。
四、饮食应“三低”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尤其是老年人,饮食也很重要,原则上节后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心脏病患者多半体重超重,应有意识地控制每日热量摄取量,减轻体重,建议每次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其次,应尽量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类、肥肉类、黄油类等食品。再次,心脏病患者每日食用盐的量也应该适度,吃盐过多容易增加血容量,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对于心脏病患者,应做到防治结合,饮食上应增加对高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摄取。纤维有助于消化系统移动,缓解胆固醇状况。日常生活中应多增加麦片、豆类、西兰花等食物以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水果的摄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