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兰州规定中小学生每年最少要上8节“防震课”
为全面增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兰州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除险加固,同时将防震减灾常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每学年要安排不少于8个课时的课程。
唐山一小学自编“本地版”环保教材
河北省唐山市荣华道小学日前编写完成一套“本地版”环保教材,这本教材以本地的环境改善为案例,引导学生们深刻体会身边的环保故事。
2012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工作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11月7日至9日,2012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工作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青少年科技中心的40余位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总结了2012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情况,并对全年活动评选出的3个特别奖单位、5个优秀组织奖单位、10个鼓励奖单位给予了表彰。
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落幕
用1张大报纸搓成纸绳,看它能拖动多重的砝码;用牙签和吸管搭出1个承重物架,上面居然能放上好几本书……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市第四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亲子擂台赛决赛在普陀区万里实验学校成功落幕。对多数参赛家庭而言,这场“比赛”更像是大型亲子派对,大人孩子一起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其愉悦感远胜过比赛结果——而这正是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和一般竞技比赛的区别。
小学生挑战传统印刷,称白纸黑字有损视力
人们习以为常的“白纸黑字”,可能会导致近视,并非最佳印刷模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亦农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了这一大胆的观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科技老师甄奕表示,一个小学生的调研无论从技术手段还是知识积累方面都受到局限,所以,他的调研结论不一定是最科学、最严谨的,也不是标准答案。但李亦农的创新精神值得鼓励,希望他的发现能引起更多专家和部门的关注,寻找到保护视力的好方法。
首届视错觉科普作品大赛在京启动
为普及视错觉科普知识,由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主办,中国科协科普部支持,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协办的“中国首届视错觉科普作品大赛”近日在京启动。从今年11月1日起至2013年1月1日,参赛者可通过大赛邮箱报名参赛,也可通过新浪微博“魔幻格子”报名。优秀科普作品将进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寒假演播室竞赛类节目播出。
广州小学上演真人版“垃圾分类趣味飞行棋”
11月20日,广州市越秀区五羊社区“羊家将环保飞行计划”全民启动仪式在广州市五羊小学举行。启动仪式上,小学师生们上演了真人版“垃圾分类趣味飞行棋”。据介绍,该飞行棋由五羊小学自行设计,棋盘上的4种颜色分别代表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每1种垃圾方阵下面分别设计了4种垃圾分类题目,提供飞行棋行走过程中使用。反面,则有游戏规则。该棋可同时供274人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参与。
沪上277所学校开设乡土课程
2011年6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与上海市崇明县教育局,联合成立“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加强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建设的力度。近期,还对上海市553所学校是否有“乡土课程”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553所学校中,有277所学校有乡土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具体内容。除了乡土历史、名人等,还有反映城市文化传统的,如弄堂、石库门、魅力吴语、沪剧等。特聘专家、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提出,乡土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和文化传承性,对学生具有特有的教育价值。
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启动,赛制求公平重实效
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启动工作会议30日在沪举行,据悉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在奖项评选上将更体现公平。与往届相比,本届比赛更为节约资源、注重实效、追求公平。为了进一步规范专项奖的管理,本届大赛以复旦大学等6所设奖高校为试点,率先制定细致而严谨的专项奖设奖及评选规则,打造更为科学、公正和规范的专项奖评选。
2012年“科普大篷车”启程
12月6日,110辆“科普大篷车”今天从北京出发奔赴各地乡镇和农村。据了解,“科普大篷车”是通过特制的运输车和车载展品等科普资源,为最基层公众开展流动式科普服务的公益性基础设施。2012年,按照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由中国科技馆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大篷车”项目。今年创新开发的2 088件壁挂展品,提高了“科普大篷车”科普服务能力。这些小型互动展品与教育活动资源包相配合,可为基层公众提供参与科学实践的机会。
观点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教育的大缺点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原教育部部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人民群众对于教育有极高的期盼,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人、成才。他认为,中国的教育质量总体是好的,但是我们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不强。所以,这是我们今后在提高质量方面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也跟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感于“不能把上北大当成功”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不能把上北大、清华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志。教育最成功的标志应该是让孩子真正成为他自己,真正让他有幸福的生活和人生。“不能把上北大作为成功标志”,说得太好了。只要孩子勤奋努力、自食其力、平和淡定、善于分享生活和幸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受人欢迎的快乐者,这仍然是一种教育成功。因为教育的终极成功不仅是外在的物质和功利辉煌,更是内在的平和宽容、博大精深。
口才差成中小学生通病,错别字增多现象须关注
近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5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在京启动。启动活动中,有专家表示,在听说读写4个方面,“口才欠佳”成为学生们通病。北京市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李春旺表示,2011年的新课标中,要求学校设立“口语交际课”,课时为每周1次,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交流表达。另外,随着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学生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长期使用电脑使很多学生出现“错别字增多”的现象。因此,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课每天要有10分钟写字时间。
科技教育怪现状:重评奖轻科普,重结果轻过程
首届“沪台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会”上,专家直指科技教育怪现状——重评奖轻科普,重结果轻过程。昨天,教育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目前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上还存在着模式单一、教育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不能充分整合等困境。而且,现在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创新班,受到学制限制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所谓的课题研究也大多重结果轻过程,办创新班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教育”该给“生活”留一丝空间
近日,新浪微博上一张名为“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的贴图激起了千层浪。从出生9个月到13岁的阶段,美国孩子的家务从“自己扔尿布”到“修剪草坪、做饭”种类丰富,而中国孩子的家务就是各种“读书、学习、才艺培训”。事实上,中美孩子“家务清单”背后折射的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对象”这个命题,究竟是培养“完整的人”,还是“高分机器”?父母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度,在知识学习、才艺训练的夹缝中给孩子们留一线天地,让他们能自立地铺床,自由地堆积木,自主地思考。
孩子科普缺失让人忧,十几个孩子无人识桃树
当孩子户外玩耍的时间被挤占,电子产品盛行让他们沉迷,“自然缺失症”的蔓延似乎不可避免。樟树、法桐和桂花,是武汉街头最常见的树,但很多武汉孩子并不认识它们。武汉植物园科普教育组主管、植物学博士楚海家说,今年国庆假期的一次科普活动中,十几个小孩子竟然没人认识桃树。和专家一样忧心的还有家长。记者随机采访10名家长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为孩子越来越少接触自然而忧心忡忡。
学术规范能否从中学教育做起
事实上,中学教育同样会涉及“学术规范”问题。例如,中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科技小制作竞赛、科学小论文竞赛、创意小发明竞赛,但中学生在参加这些竞赛的时候,很少有指导老师会告知,要把“引注”做得扎实。从高中到大一,中国学生还真的极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教育评论:兴趣“金不换”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的内容。到底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或许很多,但顺从孩子天性,注重孩子兴趣,并从兴趣入手,培养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是应有之义。
思考
他们对灌输式教学说不
不经意间,“00后”一代已逐渐成为当今校园舞台上的主角。虽然在老9币们眼里,“00后”或许还是不谙世事的小毛孩,但他们却实实在在给校园带来了变化。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校长张人利和老师们通过调查对“00后”学生有了很多新认识:现在学生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讲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头头是道。针对“0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静教院附校主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话题往往不是老师指定,而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
异域传真
云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学习新模式
云资源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是教学工具,还代表着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方向。美国一些学生通过学习使用云资源,成为合格的“数码公民”,逐渐独立解决问题。云技术有助于建立开放的合作型学习社区。一个名为MOUSE的技术培训项目开设了基于云数据库的在线论坛,为青少年创造分享信息技术的兴趣、学习心得和讨论技术问题,以及查找技术支持资料的机会;帮助青少年适应新的远程人际交往模式,建立跨越地区的远程联系。一些项目还向教师提供教案、主题设计等教学资源,方便教师通过网络授课、布置作业。而学生则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学习期间用于上传、下载和分享学习资料,毕业时形成学业档案便于求职。
数学考试该不该禁用计算器?
为了避免学生对技术产生依赖,英国政府宣布将与2014年在小学数学测验中不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运算,学生需要用纸笔和心算来完成基本运算。这一决定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质疑。他们认为,导致学生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是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在遇到枯燥和耗时太多的题目时,应当允许使用计算器,否则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运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能够判断何时用与不用计算器。英国政府曾发布2007年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研究数据,称英国10岁儿童是世界上使用计算器最多的群体,其中98%在课堂中被允许用计算机解题。而教育和学术水平享有良好声誉的新加坡自2007年起却将计算器引入小学高年级课堂。
儿童科学主题读物出版
父母和教育者都懂得,儿童图书的作用远不止娱乐,它们还具有激励和教育功能。然而,选择贯穿了科学主题又趣味横生的读物并不容易。美国科学教师协会推荐一套名为~NSTA Kids~的系列儿童读物,为教师和父母提供了生动的科学画册,它融合了科学和阅读,鼓励小读者释放好奇的天性。这套读物包括5册探索科学概念的《我想知道为什么》丛书,以及激励青少年观察身边自然奇迹并加以研究的《下一次你见到它们》丛书。
美国教育高峰论坛分析STEM教育现状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近期举办了一次全美教育高峰论坛,邀请300多位教育界人士、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参加。论坛围绕3个主题展开:共同核心标准、构建STEM教育体系和教育中的技术整合。共同核心标准为学生明确重要的学习标杆,各州纷纷从帮助父母加深对课程标准变化的理解以及培训教师等方面努力,争取在2014年前达到新标准的要求。论坛讨论了在教学中应用技术手段,发挥通讯工具、电子产品和游戏软件在辅助教学和收集教学反馈中的作用。针对美国新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5%拥有STEM学位的现状,论坛提出,在未来5年中STEM相关行业的职位空缺将大幅增加,应该加大对教师的指导,鼓励他们创新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STEM的兴趣和信心。
传统偏见阻碍女性成为科学家
一个名为“全球科学技术中的女性”的组织开展的研究显示,在某些科学领域,女性在学位学习和劳动力群体中占有的比例“低到危险程度”。在接受调查的美国和欧盟国家中,学习物理和工程专业的女生只占不到30%,科技行业员工中女性也不到30%,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女性约占50%。耶鲁大学进行的关于科学界对女性偏见的研究表明,女性缺少男性通常得到的支持和鼓励来坚持职业发展,甚至连女性教授和管理者也会带有传统的性别偏见。因为科学家传统的男性形象,以及科学成就大多与男性相关联,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往往被定义为结婚生子、远离职场,使得女性科学家在获得成就时被看作不像女人,而失败时则被视作无能。改变传统偏见需要人们承认偏见的存在,消除科学家的男性形象,同时女性也要建立足够的自信。
调查
调查显示:父母教育水平影响孩子数学及创造力
部分国内教育专家认为,父母教育水平会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孩子创造性想象力。在谈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其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时,有专家指出,母亲学历跟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成绩影响非常相关。对于所有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创造性想象力的水平也越高,这个结论也是通过数据支撑是非常明显的。
读书
坦然科学地讲述成长秘密
《男孩女孩性别教育家庭版》主编、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为家长们解了惑:父母亲是孩子第一任性别教育老师,当孩子有需求时,家长可以用孩子能够理解、听得懂的话,去告诉孩子生命成长的秘密。此书编写的18个亲子讨论主题,流淌着浓浓的爱,用讲故事、做游戏等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深入浅出、层层铺垫地道出了明确的生命成长答案。《男孩女孩性别教育家庭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